作為教育和科研的雙中心,大學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是創造知識的陣地。為了有效地進行知識創造和人才培養,吉林大學采取了“三融合”的策略,即融合研究、融合學習、融合實踐。
什么是融合研究?融合研究有不同的定義,可以是弱融合,也可以是強融合。吉大向來推崇多種形式的強融合。一種是學科交叉型的強融合,系指從事不同學科研究的學者之間的協作與合作。另外一種是跨界的強融合,在這種融合研究中,參與者既包括學者,也包括非學者。我們希望通過倡導融合研究,加強融合學習,并通過融合實踐,培養適合于從事多學科研究、跨界研究、適應性強的創新型人才。
在此,我想分享幾個例子從多角度介紹吉林大學是如何通過開展融合性的研究、學習和實踐,來催生原創性的成果,拓展新的研究領域,服務國家社會需求,并培養高層次的創新人才。
第一個故事是關于有機電致發光。吉大化學學院沈家驄院士和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已故劉式墉教授很早就意識到有機電致發光領域的重要性,從20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合作。得益于這種跨學科的研究策略,他們的學生馬於光教授在1998年首次實現了三線態有機電致發光,李峰教授在2015年首次實現雙線態發光。值得一提的是,雙線態發光的新概念是由年輕的李峰教授提出的,他從電子科學與工程系獲得博士學位,在國外博士后工作之后,回到母校加入化學學院工作,這樣跨學科的經歷,讓他可以做一些單純的化學工作者想不到,而單純的電子科學工作者做不了的原創工作。這是通過學科交叉融合催生原創性成果的范例。
高壓物理與材料是吉林大學的一個優勢學科方向,上個世紀八十年初由鄒廣田院士開創。兩代人接續奮斗,不斷地賦予這一研究方向新的內涵。里程碑式的工作包括:馬琰銘教授發現了逆威爾斯轉變,即在高壓下,導體可以轉變成絕緣體;建立了CALYPSO結構預測方法,由于這一方法預測準確度高,國內外有1000多個研究組在采用這個方法開展相關研究。年輕的鄒勃教授從化學系畢業之后,加入高壓團隊,將化學與物理結合起來,開拓了高壓超分子物理化學的新方向??梢哉f,在高壓物理、高壓化學與材料領域,兩代人薪火相傳,將一個非主流方向發展成了主流方向。目前,他們正在承擔基金委重大儀器專項和科技部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待這兩個項目完成,吉林大學將是世界上最好的高壓物理、高壓化學和高壓材料研究基地,屆時歡迎科學同仁來吉大開展合作研究。
有人說,上天容易入地難。這是因為地表下面的溫度和壓力隨著深度增大而不斷增大。吉大地學部的老師們攻克了一系列科學和技術難題,完成了“地殼一號”萬米鉆機的研制,創造了7018米亞洲科學鉆井記錄。今年7月,新疆“博孜八井”石油鉆井深度超過8235米。中國成為了繼德國和俄羅斯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萬米深鉆技術的國家,為開展深地資源開采利用和地球物理研究提供了強大的工具。
地學部年輕老師帶領著比他們更年輕的學生們,將深鉆技術帶到了南極,開展了南極科學考察活動。在南極科考近三個月,鉆穿了將近200米的冰蓋,獲得連續冰芯和冰下基巖巖心等珍貴樣品。對這些樣品的進一步分析研究,有可能使人們獲得南極古時氣候和地質演變的信息。
考古是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學科方向,他們工作的意義在于尋找丟失的歷史。吉大考古學院在田野考古和文字考古等方面始終保持優勢。同時,考古學院正在與化學、生命科學、地球探測等學科深化交流與合作,不斷開拓科技考古新方向。近來,吉大生物考古團隊發現了世界上已知最早的人類顱骨人工變形,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如前所述,融合研究既可以是學者之間的學科交叉,也可以是學者與非學者跨界合作,以推動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為了助力吉林省通榆縣脫貧,吉大植物科學學院一直致力于開發適應鹽堿地的“吉大”系列水稻新品種。當地農民從小規模試種發展到大規模種植吉大水稻新品種。截至目前,種植面積已達667公頃,單位面積增產10%以上。通過融合研究和融合學習,該項目不僅幫助農民脫貧致富,也提高了參與研究的吉大學子的綜合素質。
我們相信,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的有機融合,能有助于提高學生們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吉林大學吉速方程式車隊是中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的創始團隊之一,在中國、日本和德國的諸多重要賽事中贏得眾多優秀獎項。從一輛方程式汽車的設計、制造到組裝,學生們必須開展緊密的團隊合作,同時也能欣賞和享受合作帶來的成效與快樂。通過這類學習與實踐的強融合,我們旨在讓學生們意識到:每個人可以是某方面的專家,但都不可能是所有方面的專家。而合作,是簡化難題、提高效率的一種有效模式。
我想再舉一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融合實踐的案例。2020年2月,吉林大學共派出543位醫護人員馳援武漢。奮戰在重癥病房的醫護人員面臨著各種困難,例如攜帶病毒的氣道分泌物飛濺、護目鏡霧化等問題。吉林大學醫療團隊與仿生工程領域的同事一道,成功設計并安裝了“防飛濺裝置”,通過在護目鏡上使用仿生涂層,成功解決了上述問題,大幅提升了治療效率,成功救治了更多生命。
在新冠疫情爆發期間,我們和國內外很多大學一樣,不得不采用遠程線上教學。對于信息化建設相對薄弱的吉大來說,全面線上教學是一次巨大的挑戰。然而,我們欣喜地看到,在特殊時期,面對重大挑戰,吉大的老師和學生都彰顯出強韌的適應性,通過完全的線上學習、線上考試、線上面試、線上答辯等,圓滿完成了上個學期的教學任務。共有3221位教師開設了4130門在線課程。反思線上教學,對比線上與線下教學,從目前信息技術的發展水平來看,線上教學的模式比較適合單純知識的學習和信息的傳遞;而需要思想碰撞和情緒互動的課程或實踐,面對面的教學不可替代;有些課程可能需要線上與線下相結合,這樣才能將知識講得有趣而不失深刻。經此嘗試,線上線下的融合教學成為了教學的新模式。
這就是我要分享的吉林大學在融合研究、融合學習和融合實踐等方面的一些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向老師學習,老師向學生學習,師生共同進步。最后,我想引用福特的話:“始于志同,長于不棄,成于協力”。我們相信,不同思維方式的碰撞,國內外的緊密合作,將會促進融合研究、融合學習和融合實踐的有效發展,幫助青年人更好更快成長。
注:張希校長應邀于2020年于10月18-19日在溫州參加第二屆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本文根據其在校長論壇上的主旨發言整理
師德與學風建設系列文章:
以德育德,求真創新——在吉林大學2020年教師節慶祝表彰大會上的講話
吉林大學舉行“吉林大學教師崗前培訓暨師德與學風建設”專題教育報告會
吉林大學舉行“教師崗前培訓暨師德與學風建設”專題教育第三場報告會 張漢壯教授作題為“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的報告
更多內容請點擊師德與學風建設專題:
版權所有 ? 吉林大學招生辦公室 吉ICP備06002985號